n137544

标签: 野生动物

东方大国没有免费的午餐!蒙古那个超级大铜矿,离中国边境才80公里,结果没抱上中国

东方大国没有免费的午餐!蒙古那个超级大铜矿,离中国边境才80公里,结果没抱上中国

东方大国没有免费的午餐!蒙古那个超级大铜矿,离中国边境才80公里,结果没抱上中国大腿,便宜了力拓!奥尤陶勒盖铜矿的开发,在蒙古国的戈壁荒原上撕开了一道口子。除了经济上的纠葛,它给当地生态环境和社区带来的影响,正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这一切都超出了项目启动时的预期。这座距离中国边境仅80公里的超级铜矿,2001年被加拿大艾芬豪矿业的勘探队发现。其3110万吨的铜储量、1328吨的黄金储量,以及规划中2028年达产后每年50万吨的产能,让它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改变蒙古国经济格局的使命。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在这片脆弱的生态系统中,如此大规模的开采意味着什么。蒙古国南戈壁省的这片区域,属于典型的温带荒漠气候,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植被覆盖率仅为15%左右,主要生长着梭梭、白刺等耐旱植物,是蒙古野驴、鹅喉羚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项目启动前,当地生态学家就曾警告,矿山开发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沙化加剧,以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碎片化。中国企业在表达合作意向时,曾提出一套包含生态保护的方案:计划投入5亿美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固废填埋场,采用节水开采技术,将矿坑水回收率提高至80%以上,同时设立野生动物迁徙通道。但这一方案与蒙古国“第三邻国”战略不符,最终被拒绝,澳大利亚力拓集团成为了开发者。力拓集团为拿下项目,2009年通过收购艾芬豪矿业49%股权(后该公司更名为绿松石山资源公司),实现了对铜矿66%的控股,蒙古国政府持有34%股权。除了150亿美元左右的直接投资,力拓还承诺投入70亿美元作为环保保证金,这在当时被蒙古国视为生态保护的保障。然而,实际开发过程中的生态代价远超预期。为满足蒙古国“自建电厂”的要求,力拓在沙漠中建设的300兆瓦火电厂,每年需要消耗120万吨煤炭,这些煤炭主要从蒙古国西部的煤矿运输而来,运输线路长达1200公里,沿途碾压形成的便道导致500公顷植被死亡。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使得周边10公里范围内的空气质量下降,原本就稀少的植被出现叶片枯黄现象。矿山开采需要大量水资源,力拓不得不打深水井抽取地下水,导致项目周边20公里范围内的地下水位在2013-2023年间下降了15米。据蒙古国环境部2023年发布的报告,矿山周边3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土壤沙化速度较开发前加快了30%。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力拓虽设立了20公里长的围栏作为缓冲区,但蒙古野驴的迁徙路线仍受到干扰。红外相机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该区域蒙古野驴的种群数量较2013年下降了40%,鹅喉羚的数量下降了25%。当地社区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剧变。项目所在地的汗包格德县,原本只有3000多牧民,以畜牧业为生。矿山开发带来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人口在2023年增至1.2万,临时搭建的棚户区沿公路蔓延,生活垃圾排放量激增,超过了当地简易垃圾处理设施的承载能力,部分垃圾被直接倾倒在沙漠中。蒙古国政府曾希望通过项目改善当地社区福利,要求力拓为社区建设学校、医院和道路。但由于项目成本超支,力拓仅完成了一所小学的建设,医院和道路建设被无限期搁置。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发的矿山项目更注重社区融合。奥尤陶勒盖铜矿的生态影响还跨越了国界。2021年春季,矿山产生的20万吨尾矿砂在强风作用下形成沙尘暴,部分沙尘被气流携带进入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导致当地空气质量出现短时严重污染。中蒙两国环境部门就此展开磋商,最终力拓同意额外投入3亿美元建设防风固沙林带,但效果仍需时间检验。国际环保组织“地球之友”的报告指出,该项目的生态修复成本被严重低估,按照目前的破坏程度,至少需要120亿美元才能在开采结束后恢复生态功能,这远超力拓70亿美元的环保保证金。蒙古国政府对此忧心忡忡,担心未来无力承担这笔费用,形成新的生态债务。如今,站在奥尤陶勒盖铜矿的采矿区边缘,一边是不断延伸的矿坑和运转的设备,一边是逐渐退化的草原和迁徙的牧民,这幅景象生动地展现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蒙古国为追求所谓的“战略自主”选择力拓,却在生态和社区层面付出了沉重代价。全球生态经济学专家认为:“内陆国家的大型资源开发,必须与周边国家开展生态合作,因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会因国界而割裂。蒙古国的案例表明,忽视生态规律的地缘政治考量,最终会让本国人民承受后果。”东方大国没有免费的午餐,蒙古国绕开中国选择力拓开发铜矿,在生态和社区方面的影响,或许比经济层面的得失更为深远,而这些影响,将在未来数十年里持续显现。那么到最后,你们怎么看呢?

武功县交通运输局开展专项治理严打野生动物非法流通

阳光讯(记者赵小康通讯员韩雪)为切实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严厉打击非法运输、携带、寄递野生鸟类等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违法行为,近期,武功县交通运输局组织执法人员切实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多措并举筑牢野生动物保护防线,为...

惊险!两台车在秦皇岛野生动物园猛兽区剐蹭,车主下车沟通老虎一旁围观?园区回应

8月31日,有网友发视频称,在秦皇岛野生动物园的猛兽区有游客下车。现场视频显示,当时系两台车发生剐蹭,双方下车沟通,在双方沟通时,野兽区护栏外的两只老虎在缓慢靠近,此时视频拍摄者所乘车辆的司机提醒还在车外的人员快上车,并鸣笛警示,随后下车人员均返回车上。现场视频显示,拦住老虎的护栏不及一旁男子高。▲视频截图,老虎在护栏外观察现场画面显示,在游客上车后,老虎有明显的跟随行为,追赶到驾驶室一侧观察。同时现场也有动物园的工作人员驱车在一旁,最终驶离现场。▲视频截图,工作人员驱车在一旁9月1日,潇湘晨报记者致电秦皇岛野生动物园,动物园工作人员回复称,已知晓此事,并已反馈给相关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猛兽区游客严谨下车或有打开车窗等行为,这十分危险。▲视频截图,游客上车后老虎进行追赶记者在相关社交软件上搜索,发现在入园参观时,动物园都会发放一张“安全提示卡”,卡上明确标注:进入猛兽区,动物散放,请关好车窗、天窗、锁好车门,严谨下车,如有困难请和工作人员联系或打开车双闪,以示警示。同时卡片上附有救援电话,但是记者今天先后几次拨打救援电话,均无法接通,如若发生突发事件,游客或需寻找现场工作人员。▲游客入园时动物园发的安全提示卡此外,秦皇岛野生动物园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于8月18日发布过“秦皇岛野生动物园猛兽区安全游览提示”,也有明确严禁下车等行为。
人类毛少肉嫩,朝着脖子咬一口就死,与其它动物比,人类应该是野兽最喜欢狩猎的了,但

人类毛少肉嫩,朝着脖子咬一口就死,与其它动物比,人类应该是野兽最喜欢狩猎的了,但

人类毛少肉嫩,朝着脖子咬一口就死,与其它动物比,人类应该是野兽最喜欢狩猎的了,但是为什么大部分野兽都不怎么吃人?在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中,有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那些拥有致命武器的顶级掠食者,面对看似脆弱的人类时,却常常选择退避三舍。当一头狮子或老虎在野外偶遇人类时,它的大脑会在瞬间完成一次精密的风险评估,这种计算几乎总是得出同一个结论:攻击人类是一场风险过高、回报过低的豪赌。首先,人类在野生动物眼中是一种行为模式极其怪异、完全不可预测的生物,我们站立的姿势、使用工具的能力、复杂的交流方式,这些都让掠食者无法像对待常规猎物那样,准确预判我们的反应。它们不知道人类手中的物体可能是什么,会使用什么策略,甚至不知道人类是否已经在附近设置了陷阱。对于任何掠食者而言,捕猎过程中的受伤都可能是致命的,一只腿部受伤的狮子将失去捕猎能力,这实际上就是一张缓慢执行的死亡通知书,面对充满未知变数的人类,谨慎退避往往是最优选择。即使掠食者愿意冒险,攻击人类的回报也出奇地低,从纯粹的能量获取角度看,人类既不肥美也不丰腴,相比那些体型更大、脂肪更丰富的草食动物,实在算不上理想的猎物。它们习惯于追逐那些行为模式可预测的草食动物,这些动物不仅数量充足,而且捕获技巧已经刻在了它们的本能中。在自然选择的冷酷算法中,保守才是明智的,那些尝试捕食人类的个体,往往在还没来得及将这种冒险行为传递给后代前,就已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真正让人类在食物链中占据特殊地位的,是人类独特的社会属性和集体记忆能力。在自然界中,捕食者杀死一只角马或羚羊,事情就此结束,但攻击一个人类,意味着向一个庞大、记仇且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群体宣战。早期人类就已经展现出惊人的集体行动能力,一个部落的成员被野兽袭击,整个部落会动员起来追踪并消灭威胁。这种集体行动不仅仅是为了报复,更是一种预防性的威慑策略,向所有潜在的掠食者传递一个明确信息:攻击我们中的任何一员,都将面对我们全体的反击。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威慑力被指数级放大,从最初的石器和火把,到后来的陷阱和毒药,再到弓箭的远程打击能力,最终到现代的火器,人类不断扩展着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力量差距。在这种持续的选择压力下,对人类的恐惧从一种后天学习的行为,逐渐转变为许多掠食者种群的先天本能。经过数千代的自然选择,"远离人类"这一行为模式已经深深嵌入了许多大型掠食动物的基因中,它不再是一种需要思考的策略,而是一种本能反应,就像鹿看到狼会立即逃跑一样直接且不假思索。在非洲草原上,狮群看到手持长矛的马赛武士会主动避让,在西伯利亚的森林中,体型庞大的棕熊遇到人类会转身离开。在印度的丛林里,即使是凶猛的孟加拉虎也会尽量避免与人类正面冲突,这些行为模式不仅仅是个体学习的结果,更是漫长进化历程的产物。如今,仍然会听到野生动物袭击人类的新闻,但这些几乎都是例外而非常态,这些攻击通常发生在特殊情境下:极度饥饿的个体、保护幼崽的母兽、被逼入绝境的动物,或者是因栖息地丧失而被迫与人类频繁接触的个体。

珠海开展鸟类等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专项执法行动

行动期间,香洲、金湾、斗门、高新等各区同步发力,跨部门合作开展野生动物保护隐患排查和执法整治,针对湿地、林地、水鸟聚集区等鸟类主要栖息地,以及各类市场等重点场所,全面排查鸟类等野生动物的违法捕猎、交易行为,向...
山上跑下来的野生动物,报告相关部门后,居然连它拉的屎都清走了…

山上跑下来的野生动物,报告相关部门后,居然连它拉的屎都清走了…

山上跑下来的野生动物,报告相关部门后,居然连它拉的屎都清走了… 山上跑下来的野生动物,报告相关部门后,居然连它拉的屎都清走了… 来源:是我的存在 发表时间:2025/08/29 12:33:38
“中国的钱我是不会还的!”一位女企业家欠下200亿巨额债务,却一分钱都不还。随后

“中国的钱我是不会还的!”一位女企业家欠下200亿巨额债务,却一分钱都不还。随后

“中国的钱我是不会还的!”一位女企业家欠下200亿巨额债务,却一分钱都不还。随后她跑到美国,大手笔捐赠96亿保护野生动物,还公开表示自己是不会还钱的,她为什么会这么做?何巧女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从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商业敏锐度和独立意识。她在学校里成绩并不算顶尖,但对数字、逻辑和市场运作异常敏感。高中时期,她便开始尝试用零花钱进行小额投资,卖过二手书,也曾组织同学购买文具再批量出售,从中积累了初步的经营经验。家人虽不富裕,但对她的商业头脑十分欣赏,给予了支持和鼓励,这也为她日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大学毕业后,何巧女并没有选择传统的职场路线,而是坚定地投身于环保产业。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的需求大幅上升。她敏锐地意识到,环保行业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也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她通过对国内外环保政策、市场需求及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入调研,确定了公司主营方向——垃圾焚烧发电和污水处理。凭借出色的策划能力和独到的商业眼光,何巧女创办了“绿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她凭借个人信用和初期小额投资,成功吸引了多家银行贷款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公司成立之初,她亲自参与每一项业务的洽谈和技术评估,从场地选址到设备采购都严格把控,确保项目能够在安全和效益之间找到平衡。公司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环保行业的新兴力量。绿地环保不仅承接了多项城市垃圾处理项目,还参与了污水治理和工业废水净化工程,赢得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可。与此同时,何巧女非常重视企业的社会形象。她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多次在环保论坛和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分享城市垃圾处理和绿色能源的经验,树立了“科技与环保并重”的企业形象。公司在她的带领下,曾获得多项政府补贴和专项资金支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本保障。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管理层的决策失误和资金链断裂逐渐显现。在多次扩张和并购过程中,何巧女未能有效整合资源,导致公司负债累累。尤其是在环保项目审批周期长、回款周期长的情况下,资金周转困难,最终导致公司无法按期偿还债务。2019年,绿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因无法偿还债务,被多家银行和投资机构起诉,欠款总额高达200亿元人民币。在债务危机爆发后,何巧女选择逃往美国,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声明,表示:“中国的钱我是不会还的!”这一言论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在美国,何巧女成立了“全球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并宣布捐赠96亿元人民币用于全球野生动物保护项目。她表示:“我欠下的债务是对中国社会的责任,而我捐赠的资金是对地球生态的责任。”这一举动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何巧女的捐赠体现了她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和责任感。反对者则认为,她的行为是一种“以德报怨”的方式,试图通过公益捐赠来洗刷自己的债务危机。何巧女的言论和行为引发了广泛的媒体报道和公众讨论。一些媒体对她的捐赠表示赞赏,认为她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也有媒体对她的债务危机和逃债行为进行了深入调查,揭示了她在企业经营中的种种问题。公众对何巧女的评价呈现两极化趋势。一些人认为,她的捐赠行为值得肯定,体现了她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另一些人则认为,她的逃债行为不负责任,损害了社会信用。何巧女引发了对中国企业融资环境、企业家责任和社会信用体系的深刻反思。在中国,企业融资渠道多样,但融资成本高昂,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容易陷入资金困境。同时,企业家在面对压力时,往往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应对机制。何巧女的行为也反映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不足。在当前的信用体系下,企业家个人信用与企业信用往往难以有效区分,导致企业家在企业经营失败后,个人也面临巨大的信用危机。此外,何巧女的捐赠行为也引发了对公益捐赠动机的讨论。公益捐赠应当基于真实的社会责任感,而非作为逃避责任的手段。社会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公益捐赠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雁荡山启用4G红外相机智能监测用“智慧之眼”守护野生动物

雁荡山不仅是世界地质公园,也是众多野生动物的隐秘家园。历史调查记录显示,这里生活着猕猴、大灵猫、穿山甲等多种珍稀动物,以及180多种鸟类,是山区林地生物多样性“宝库”。传统的野生动物调查依赖人工布设相机、定期取回...

区农业农村局打击整治危害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专项行动

截至目前,我单位对出售、购买、利用国家、北京市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和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单位共组织执法检查13次,出动执法人员35人次,检查怀沙河怀九河水域7次,出动执法人员16人次,发放宣传...
【#合肥一市民夜爬大蜀山被毒蛇咬伤#,公园管理处呼吁:尽量避免夜间登山】#官方回

【#合肥一市民夜爬大蜀山被毒蛇咬伤#,公园管理处呼吁:尽量避免夜间登山】#官方回

【#合肥一市民夜爬大蜀山被毒蛇咬伤#,公园管理处呼吁:尽量避免夜间登山】#官方回应合肥一市民夜爬大蜀山被蛇咬伤#8月25日上午,有合肥市民在社交平台称,其朋友在夜爬大蜀山时被蛇咬伤,引发不少同城市民的关注。25日上午,大皖新闻记者与被蛇咬伤的李女士取得联系,其表示就医后确认被某种蝮蛇咬伤。被咬出两个血点子8月25日上午,大皖新闻记者与被咬伤的李女士取得联系。李女士说,她目前仍在住院留观。对于这一次的遭遇,她记忆犹新。李女士介绍,8月24日晚,她与友人吃完晚饭后去大蜀山夜爬遛弯,从望江西路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斜对面的登山步道上山,“当时穿的是一双人字拖。”顺着环山步道走了约三分之一的路程,李女士便和友人原路下山,“快到山脚下的时候,离侧门大概也就200米的距离,我突然感到脚上一阵刺痛。”李女士说,她没坚持走几步就疼得摔倒在地,“一看是两个血点子,我就猜测被蛇咬了。”“医生判断是蝮蛇咬的”李女士称,因为看到过蛇咬伤人的相关报道,所以她第一时间便让朋友寻找附近有没有蛇的踪影,尽量确认是被哪种蛇咬伤,“朋友要背我下山也被我制止了,我赶忙拨打120急救。”李女士表示,虽然有点害怕,但她依然努力保持冷静,用随身携带的毛巾在脚踝处扎紧,防止毒素扩散。大约30分钟后,她便被送到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李女士介绍,医生判断,她是被某种蝮蛇咬伤,“在皮试过后就给我注射了血清。”专家:近期为蛇类出没高峰期,避免夜间登山8月25日下午,合肥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虞磊告诉大皖新闻记者,他今天也在社交平台关注到此事,“图片中的伤口是两个洞,出血型,是非常典型的毒蛇咬伤。在合肥市分布的剧毒蛇目前只有一种短尾蝮,因此可以基本确定女子是被短尾蝮咬伤。”虞磊提醒,近期气温湿热,是蛇类出没的高峰期,登山市民尽量不要前往小路或者草丛、树林中;爬山时一定要穿运动鞋。虞磊强调,不建议市民在夜间爬山,“不仅是蛇,大部分野生动物都会选择在夜间出没。短尾蝮与土壤颜色接近,一旦未能发现踩到,容易被蛇反击咬伤。一旦被蛇咬伤,务必第一时间拨打120。”随后,大皖新闻记者将该情况反馈给大蜀山森林公园管理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管理处未收到游客被蛇咬伤的反映,但其表示也在社交平台看到相关发帖内容。该工作人员呼吁市民尽量不要在夜间登山,“夜间视线不清,很多野生动物是在夜间出没。”同时,其呼吁市民尽量选择有路灯照明的大路,尽量不要选择林间小道,“尤其是不要深入密林深处,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最后,该工作人员还提醒,市民最好穿长袖衣裤和运动鞋,喷洒防蚊虫的药水,做到主动防护。(大皖新闻记者孙召军)